文 / 夏天水
“毕业之后,人生从旷野变成了轨道。”
多年以后,面对一杯杯喝不完的酒,小海总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填报志愿的那个遥远的七月下午。
七月,是每年高考考生填报志愿和等待录取的月份,也是牵动着无数个家庭心绪的月份。
在这紧张又期待的三十个日子中,有人对分数精打细算,有人与家人争吵不休,也有人如小海一般,凭着一腔热情,毅然踏上某个专业的“不归路”。
当爱好成为职业,放松成为应酬,盛满世故的酒杯压在名为“生活”的重担上,小海告诉《酒业内参》:学酿酒,他后悔了。
“普通”少年,因为“能喝”而闪光
提起“酒类学院”和“酿酒专业”,你会想到什么?是上课“吃菜喝酒”的松弛感,高度对口的就业环境,还是“一节课消耗二三十箱酒”的热搜?
几年前的小海也是这样想的。
生于贵州长于贵州的小海,自小就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对酒有着浓厚的兴趣。
“虽然说未成年人不宜饮酒,但在那个环境下,好多大人每顿都喝,带着小孩从小就接触各种酒。”小海说,自己三岁就被家里人用筷子沾白酒逗着玩,十岁嘴馋偷喝爸爸的冰镇啤酒。
“天气热,感觉冰啤酒比可乐还好喝,就着动画片连喝了两罐,醉醺醺地在院子里摔了一跤爬不起来,赖在地上把边上的菜都拔了。”
提起酒后糗事,小海嘿嘿地笑着。
上高中后,寄宿在校的小海第一次感受到“自由”的快乐,和朋友们更是“胆大妄为”:“学校管得松,出入也不翻包,一开始是高年级学长带着喝,后来就喝成习惯了。”
或许是遗传爸爸的“天分”,“酒精沙场”的小海很快因为酒量好,在几次聚会中坚持到最后,被朋友们起哄叫做“海量哥”“海哥”。
对于自认为“成绩普通、长相普通、性格普通”的“三普青年”小海来说,“能喝”是自己身上一个珍贵且闪耀的标签。
在他的印象中,高中接受到的称赞只有两种:“一个是说我‘踏实’,一个就是说我能喝。”
小海回忆高考出分那天,一家人都很平静。
“和往常一样,没有失误也没有奇迹。”小海的成绩一直是班上中游,“但上个二本也没什么问题,我觉得也够了。”
家人唯一的情绪波动,出现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由于学的是理科,小海父亲希望他能报个“好城市的好专业”,以后在大城市就业方便,还能直接扎根。
但小海并不赞同父亲的选择:“他想得太简单了,那些专业我学不来,毕业也不一定有人要,还不如留在省内。”
小海翻了翻省内的学校,最后把目光停留在某知名酒企出资成立的学院上,“酿酒专业”四个字像一枚种子,悄然在少年心中种下。
之后的几天里,小海在网上搜了许多次这所学院的名字,抖音、快手、QQ群、百度百科、微信公众号……只要提到这所学院的地方,他都要点进去看一下。
少年心里憧憬的种子,随着被夸奖“能喝”的标签,破土发芽。
《酒业内参》在以上平台搜索发现,相关的酒类院校讨论热度很高,不少指导志愿填报的老师对其做出推荐,也有一些学生和家长“现身说法”,为学校招生摇旗呐喊。
如今的“网红老师”张雪峰也曾在直播中提及酿酒专业,他认为,涉酒专业中酒种比较关键,白酒的就业环境和薪资较好,葡萄酒等其他酒种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
“那天我爸带我去附近的网吧填志愿,天气很热,他去门帘下的空调扇抽烟聊天。”
而小海坐在电脑前,右手握着鼠标,左手攥紧写好志愿的纸条,上面是父亲为他挑选的几个外省理工院校。
初入酒业,“酒量”不是衡量优秀的标准
“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之后,爸爸先是惊讶,以为送错了,打开看到名字就开始生气,然后拿起手机给别人打电话。”收到通知书的场景,小海历历在目。
“在阳台打完三四个电话,回来就是笑嘻嘻的了。”
坊间传闻中,该学院师资强、专业对口,学生毕业后就业率极高,工资福利还好,是可以“少走几年弯路”的存在,民间认可度很高。
当《酒业内参》就以上传闻向小海求证时,小海笑得有些勉强。
“不假。”
据公开数据,酒业几所专业院校毕业后就业率均超90%,其中进入“国有企业”的毕业生占比超50%,平均薪资较当地一般薪资标准高出30%左右。
中国酒业协会培训部主任毛雪表示,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石,如今中国酒业步入发展新时期,第三产业高占比,市场物资极大丰富,产业发展与人才不足的矛盾凸显,市场销售,消费教育急需开拓。
入学后的小海,发现学习酿酒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靠酒量就能学好。“或者说,酒量根本不重要。”
以为到了心仪学校心仪专业的他,一开始总是陷入“没有用武之地”的苦恼。
一位在高校任职的韩教授告诉《酒业内参》,酿酒、发酵等涉酒专业,最需要的是有机化学、微生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在本科教育阶段,以理论知识为主。
“就算有开设品鉴课程,也大多属于选修课,每年还会组织考品酒师证。”韩教授介绍道,“不喜欢品鉴课的也不必担心,选择其他课程也能凑够毕业需要的学分。”
本想靠着品鉴课“大展身手”的小海,却在自己最擅长的“喝酒”上吃了瘪。
小海自述,自己虽然算班里比较能喝的,但品鉴课成绩并不乐观。
“我一开始就当平时喝酒,一口下去什么都没喝出来,喝多几杯嘴杂了更品不出来了。他们都不真的喝,看一看闻一闻,含一小口品一品就吐出来了。” 小海语气中流露出一些无奈。
品酒对味蕾、嗅觉的要求极高,在临近品鉴课考试的期末周,老师会提醒同学们不能吃辣、抽烟、嚼槟榔。这对不算自律小海来说,是约束,也是折磨。
品酒师作为酒企酒体设计和技术研发的关键人员,与其岗位高要求匹配的,是高薪酬和强需求。中国酒业协会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有90%的白酒企业感到专职品酒师不足,还有60%的企业根本没有专职品酒师。品酒师的数量和素质与酿酒行业进一步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事情的转机来自大四。
进入大学四年级后,大部分没课的同学们踏入继续深造还是准备工作的人生岔路,小海所在的班级中,几乎所有人都在准备实习和秋招春招,为步入社会做准备。
在不断接受面试的过程中,来自上述学院的小海总能让面试官从一摞简历里抬起头,打量一番后,一次次问出同样的问题:
“你酒量怎么样?”
少年心中尘封已久的种子,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少年梦碎,后悔却无力更改
毕业后,小海如愿进了一家酒企工作。
“一开始很兴奋,应酬团建什么都抢着去,抢着喝,想表现自己。”小海自嘲的笑了笑。“别人听说我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都会说,‘哇那你肯定很能喝’。领导也喜欢带我出去,有面子,能拼酒。”
初入社会的小海把这些话都当表扬,他开始更努力地喝,更主动地喝。
小海说,那是他高中以来久违的称赞,是他“终于”拾起的闪亮珍惜的标签。
但当一件事情从热爱变成职业,从闲暇放松变成主力战场,纵使是一腔热血的少年,也难免力不从心。
当小海第不知多少次从医院急诊醒来时,他看着斑驳的天花板,转头是已然麻木的同事和家人,心中第一次萌生出“后悔”的想法。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当年的体检报告。
“和同事一起去拿报告的时候,内科医生喊我留一下,他说我的肝有酒精肝现象,如果不控制,一旦走向肝硬化,就是不可挽回的伤害。”
医生最后的一句话是,你才二十多岁,以后人生还很长,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小海神情恍惚地回到家中,第二天向直属领导提出换工作岗位的要求,却被搪塞了过去。数日后再提起,领导更是直接置之不理。
负责运营的老员工珊姐把小海拉到一边,低声耳语:“姐说话直,你别介意哈,他当时招你进来,就是想当个跑业务挡酒的,说实话你那样喝,我们看了都害怕出问题。再忍一下吧,等招了新人压力就小一点了,不然就像我们一样,偷偷换成水,现在就业环境不好,别把他惹生气了,给你开了。”
少年听完呆立在原地,心里那颗贴着闪光标签的种子,悄无声息地碎了。
换岗失败后,小海也尝试过更换工作种类,去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寻找机会。“但是从选择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开始,我这辈子的职业就没有选择空间了,它将永远印在我的简历里,成为我身份的一部分。”
“从此之后,我的人生就不再是旷野了,我只能沿着轨道一直开。轨道的前面或许是光明的吧,但我不再喜欢了。”
一位酒类学院的杨教授告诉《酒业内参》,酿酒工程、生物发酵等专业学习时间长,就业方向较为垂直,许多考生在报考时因信息差等多种原因,容易按照网络上接受到的片面信息冲动选择。
“业内来看,这些专业虽然很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杨教授坦言。
最后,我们在电话里与小海互道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习惯性地说了一句:“有时间一块儿喝酒。”电话那头的他愣了一下,随即是一声长叹:
“如果可以一直把喝酒当个爱好,就好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